东方资产旗下财寿险双面承压,中华保险正遇“中年危机”
《全球财说》 宋涵 | 2025-05-15
老牌险企中华保险正在“失去光彩”。
大股东东方资管控股股东变更,导致中华保险集团旗下中华财险与中央汇金实际控制下的大地财险狭路相逢,谁能技高一筹?
中华保险引以为傲的核心子公司中华财险自身经营现裂痕。既受外部负面因素惠誉评级被撤销,合规频遭拷问影响。也有内部经营压力,净利波动大,综合成本率高企,投资收益指标处行业低水平;一边发债,一边大手笔分红,还要兼顾给兄弟险企输血,自身核心偿付能力下滑。
中华人寿长期亏损,近2年保险业务收入规模缩水明显,偿付能力常见不足,资本补充压力大。何时扭亏是摆在新任董事长邵晓怡面前的一道难题。
惠誉评级被撤销
4月28日,国际评级机构惠誉刚确认中华财险“BBB+”的保险公司财务实力(IFS)评级,展望稳定。5月7日,惠誉就出于商业原因选择撤销中华财险评级行为,引发市场关注。
经了解,惠誉撤销评级的商业原因通常是出于商业决策、信息获取困难或其他商业考量。
惠誉评级等级分类一般为AAA级,AA级、A级、BBB级、BB级及B级6个等级,每个等级都代表了不同的信用风险和信用质量。BBB级属惠誉中级信用等级,表示发行人债务违约风险一般,需要发行人关注财务状况,加强风险管理,是市场上较为常见的评级等级之一。
虽然说“BBB+” 的保险公司财务实力(IFS)评级并不低,但具体到中华财险来说,近1年有余经历了从评级下调再到撤销的过程,处境就比较尴尬了。
2024年3月,惠誉曾将中华财险'A-'(强劲)的保险公司财务实力(IFS)评级列入负面评级观察名单。同年8月,虽撤销其负面评级观察状态,但将其评级由“A-”下调至“BBB+”。再到2025年撤销其评级,这个变化与其实控人东方资管境况血脉相连,同时暴露出中华财险内部经营管理漏洞。
2024年初,实控人东方资管本身信用状况恶化(体现为财务表现不佳和资本不足),惠誉认为未来中华财险从其处获得支持的力度可能减弱。2024下半年随着中国房地产市场和宏观经济发展,东方资管的资产质量和盈利充满挑战,惠誉进一步认为未来中华财险不太可能获得东方资管资金支持。
值得注意的是,2025年2月,东方资管控股股东财政部拟将所持的71.55%股权全部划转至中央汇金。5月7日,东方资管进一步披露监管部门已核准本次股权变更事宜。股权变更完成后,财政部将不再持有公司股权,中央汇金将成为东方资管控股股东。
表面看东方资管虽经历了控股权转移,但仍为国有控股金融机构。AMC公司聚焦主责主业趋势下,东方资管并入中央汇金后下一阶段发展,颇受市场关注。尤其股权更迭下一步往往会伴随人事变动和经营战略转变。
“牵一发而动全身”,中华财险实控人的控股股东变动对其来说,影响可能是深远的。
东方资管控股下财险公司主要是中华财险,而中央汇金控股的财险公司还有大地财险。同业对比看,在财险“老三家”之外,国寿财险地位较为稳固排在第四,大地财险和中华财险均是“第二梯队”成员,两家在争夺“老五”宝座上相对胶着。
鉴于两家财险公司业务方面有相似性,中央汇金未来会如何取舍,对两家公司差异化定位有何安排,值得关注。
2024年分红超额覆盖净利
作为老牌险企,中华保险创始于1986年,资历仅次于人保、国寿。2002年冠名“中华”并成为全国唯一以此冠名的国有控股保险集团公司。即将四十不惑之际,遭遇“中年危机”,旗下产寿险业务正面临严峻挑战。
尤其2023年中华保险净利几乎触底仅0.93亿元。尽管2024年净利回升至5.12亿元,然较2018年10.15亿元近乎腰斩。
中华财险作为集团旗下核心子公司,惠誉评级撤销只是内里经营不佳的外在表现之一。
惠誉称2024年中华财险向股东派发了14.6亿元分红。然探究大手笔分红背后,似乎并非因业绩表现可圈可点,反而是超额覆盖公司2024年净利9.51亿元,多出部分还要奉上往年经营成果。
受分配股利影响,2024年中华财险合并净资产规模同比下滑2.62%,由184.23亿元,降至179.40亿元。
拉长时间线来看,中华财险保险业务收入节节攀升,到2024年达681.51亿元。但保费净利不同频。2018-2024年,合并净利为11.23亿元、5.81亿元、6.13亿元、4.47亿元、10.88亿元、6.73亿元、9.51亿元,起伏变化大。
同业对比看,中华财险市场地位正遭遇挑战。除了防备多年劲敌大地财险外,还要警惕被后起之秀阳光财险弯道超车。自2018年起,中华财险7年间就有4次净利规模被阳光财险反超。
此外,半年间中华财险经历了核心偿付能力下滑,风险综合评级下降双重打击。2024年末,公司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为137.37%,较2023年同比减少18.75个百分点。该指标骤降,意味着公司高质量资本转弱。
其实背靠央企的中华财险自2016年实施偿二代监管规则以来,2022年和2023年,已连续2年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跌破200%,足见其资本承压情况很突出了。
对此,中华财险于2024年12月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了60亿元资本补充债券。2025年1季度,中华财险核心偿付能力环比提升8.3个百分点达145.67%,虽使得资本紧张形势缓解,但风险综合评级却遭下调。2024年2季度风险综合评级刚由BBB级升至A级,仅2个季度就失守,到2024年4季度风险综合评级降为BB级。
尽管自身造血功能紊乱,且需要发债维持运营,但作为承载家族希望“最有出息的孩子”中华财险还要支援兄弟险企中华人寿。2022年,中华保险集团和中华财险共计出资8亿元;2024年1季度,2家再度追增3亿元,将中华人寿注册资本提升至29亿元。不过基于集团其他业务占比较小,几乎可以确认资金全部来自中华财险。
错失投资机遇?
险企的盈利由承保和投资双轮驱动。
投资端,中华财险2024年实现投资收益0.29亿元,较2023年9.43亿元同比减少9.14亿元,降幅达96.92%。
长期低利率下滑环境下,或许中华财险还错失了2024年9月份权益市场回暖机遇。在承保端普遍承压,投资定胜负的时代,中华财险截至2024年末累计投资收益率1.44%,综合投资收益率1.52%,低于2023年同期1.76%和2.01%水平。
据统计,2024年度75家非上市财险公司中,有18家在2024年投资收益率超过4%,合计41家公司超过3%。可见,中华财险有失老牌险企投资水准。
投资资产质量方面,中华财险的风险资产敞口较高。截至2024年底,经惠誉定义的风险资产相当于股东资本的74%,较2023年末69%同比攀升5个百分点。2024年,公司出现新增不良投资,主要是底层资产与房地产行业相关的信托计划。截至2024年末,中华财险违约投资资产账面余额49.23亿元,减值准备余额6.20亿元。由此对信用风险管理及盈利实现带来的不利影响,值得持续关注。
承保端,主要受中华财险高综合成本率拖累。2022-2024年末,公司综合成本率分别为99.48%、100.28%、99.28%,在盈亏红线边界浮动。2025年1季度,其综合成本率为99.53%。
综合成本率包括综合费用率和综合赔付率两部分。而中华财险主要缘于综合赔付率较高,均在7成以上。
值得注意的是,中华财险有笔信保业务需高额赔付。在与杭州惠金的信用保证保险纠纷中,法院裁定中华财险辽宁分公司需支付保险理赔款、违约金及其他相关费用,总计被判赔超5000万元。
此外,中华财险是监管罚单上的常客,合规长期失守备受诟病。仅2024年各级分公司及相关负责人就收超百张罚单,罚款总额超1300万元。
近年监管“长牙带刺”释放严控信号,违规成本不断加码,但中华财险屡罚不改,足以说明公司内部治理出现严重问题。值得一提的是,近1年中华财险管理层不断调整,合规条线正悄然换防,能否控制“病情”还需时间验证。
中华财险合规负责人由程基山变更为聂尚君,聂尚君同时兼任首席风险官;公司总精算师由刘新喜变更为王慧萍;免去沈华副总裁和首席风险官职务,免去田振华副总裁职务。聘任吴自强、李友意、余杰3人为中华财险副总裁。
寿险何时扭亏?
相较中华财险来说,中华人寿要低调很多。这种低调多半来自经营不佳,人身险业务一直是整个集团的短板。
2024年10月,由东方资管出身兼具财务经验的邵晓怡正式接棒因年龄原因离任的孙玉淳出任中华人寿董事长。
中华人寿成立近10年,连年亏损。仅2016年小微盈利0.05亿元外,其余年份均亏损。2017-2024年,分别亏损1.42亿元、1.56亿元、0.57亿元、0.94亿元、0.68亿元、2.51亿元、6.23亿元、4.94亿元。
早前中华人寿保险业务收入一路高歌,到2022年突破65亿元。然蓬勃劲头在2023年戛然而止,2023-2024年公司保险业务收入连续2年下滑,分别为57.39亿元和52.51亿元。2024年公司原保费收入市场份额仅0.13%,市场地位较弱。且保费收缩势头还在继续,2025年1季度,公司保险业务收入20.08亿元,同比大幅下滑35.29%。
究其原因,中华人寿保单销售长期依赖银保渠道。2018-2022年,该渠道原保险合同业务收入规模平均占比达57.66%。但随着“报行合一”开展,2023-2024年公司银保渠道保费规模占比迅速下降,分别为52.15%、48.70%。保险中介展业代理渠道取而代之成为公司保单销售第二大渠道,而反观代理人和直销渠道长期式微。致使中华人寿渠道竞争力较弱,当面对外部监管政策变动时,很难灵活应对。
险企自身盈利能力差,很容易引发偿付能力危机。就中华人寿来说,即使有集团、兄弟险企资金支持,但截至2024年末,中华人寿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和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分别为70.44%和127.52%,仍处行业较低水平。而险企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低于120%或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低于60%,将被监管列为重点关注对象。
值得注意的是,中华人寿发行的“20 中华联合人寿”已于2025年4月进入赎回期,公司决定提前赎回该笔债券。但需要关注赎回后带来的资本补充压力,毕竟集团和中华财险业绩压力渐显,尤其中华财险还需巨额发债维持经营前提下,对中华人寿支持力度是否会减弱,中央汇金对连年亏损的中华人寿未来有何安排,都是市场关注的焦点。
敬告读者:本文基于公开资料信息或受访者提供的相关内容撰写,财说网及文章作者不保证相关信息资料的完整性和准确性。无论何种情况下,本文内容均不构成投资建议。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抄袭!